海门职教集团自 2019 年成立以来,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,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扶持下,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,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,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,不断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,高举产教融合、创新发展的旗帜,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共享教育资源之路,为海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。集团实体化运行以来形成了可行的举措和成绩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。 一、构建职教集团组织架构,创新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 十四五开局之年以来,依托海门职教集团,集团成员之间在人员互派、课题研究、技术服务、设备应用、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共同发展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效促进了校企、校际合作,形成教学链、岗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。集团总部设在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,集团设理事会、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,理事会是集团最高议事决策机构。理事会由政府有关部门、行业协会、进入“团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”的大中型企业、有深度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、高(中)职院校、本科院校等理事单位组成。集团理事大会每年听取和审议理事长的集团运行年度工作报告,了解工作开展情况、分析存在问题,研讨下年度工作设想。为加强集团日常工作事务管理和成员单位沟通协调,秘书处下设多个工作小组,把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层面。以“专业建设委员会”为依托,集团秘书处、各工作小组与专业建设委员会互相协调,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、队伍建设、实习就业、技术服务、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,实施人才培养。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,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总结及部署,提出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,初步实现多元主体参与人才共育、过程共管。 二、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在协作共进中实现多方互惠共赢 海门中专依托集团化办学,坚持以深化产教融合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为抓手,协同多元主体协作并进,在优化师资队伍、增强专业实力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,实现了多方互惠共赢的良好态势。 1.校企合作在更广领域中“拓展” 学校在实践中不断健全校企合作管理机制,专门设立校企合作办,制定了《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》、《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》等制度,保障校企合作规范顺畅运行。学校不断调整充实由行业专家、企业技术骨干、专业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,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,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,使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体现“产教融合”、“校企合作”要素,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在专业建设、课程改革、顶岗实习等方面的指导作用。校企合作内涵进一步深化,积极推进南通市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。聚焦产业,专业建设引领技能成长,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例会,开展专业调研,编审各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;制定了校内学分互换管理办法,全面运行“大生学分银行”;新增“1+X”证书项目2个,实现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与“1+X”证书制度接轨;新增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及教学大赛获奖数47个;优化专业群建设,发挥现代化专业群引领示范作用。学校在集团内合作企业建立实训基地,能够满足师生企业见习、进修、顶岗实习的需求。 2.产教融合在共建共享中“双赢” 产教融合本质是一种跨界融合,其根本是实现共赢、共生、共荣。要突破产教融合的瓶颈,就要找到校企双方的关注点和平衡点,实现利益的共创、共享。学校探索的产业学院模式就是产教按需组合、共建共享的尝试。2020年,学校与中南集团共建南通地区第一家现代产业学院,将二级学院建到企业,课堂设在企业,校企联合成为办学共同体;校企共商、共研、共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标准,实现学生“上学即上岗、毕业即就业”。这种基地共建、资源共享、人才共育的合作办学模式,让校企双赢、协同发展成为可能。 3.专业教师在师资互动中“赋能” 近年来,企业的设备、技术更新迭代加速,学校教学往往赶不上企业发展进度,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专业教学更新迭代的需求,这就需要学校不拘一格引人才,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。通过校企携手,在师资互动中“赋能”,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,专设“企业讲师”流动岗位,完善“固定岗+流动岗”资源配置,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互派,教学岗位与企业专业实践岗位互轮,教师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“互换”。 学校积极探索开展集团化办学,已经形成多元主体的办学格局,实现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化,使得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得到了强化,展示着其强劲的发展动力和活力。新时代、新形势给予职业教育发展以新机遇、新要求,海门中专将继续坚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,致力于学校转型发展,打造职业人才培养“立交桥”,推动学校事业再上新台阶,创造海门职业教育稳步提升、优质发展的新业绩,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职业教育的期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