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贯彻落实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〉的通 知》、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(2011-2020年)》(教技[2012]5号)、《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“十三五”规划(2016~2020)》、《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“十三五”专业建设规划(2016~2020)》等文件精神,为提升我校课程建设水平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实际,特制定“十三五”课程建设规划。 一、指导思想 以培养区域经济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,构建与产业、行业、职业标准高度对接的结构合理、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。坚持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、师资建设、实验实训室建设、教材建设“五位一体”,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。积极推动“互联网+”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创新课程教学方法,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,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,服务于区域经济。 二、总体目标 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充分发挥学校品牌专业优势和特色,通过信息化教学网络平台,建成一批质量较高、特色鲜明的课程。 1.建设通过反复调研论证,修改完善优化,为各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; 2.完成所有课程课程标准的修订,新设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,同时试点与企业合作开发2门课程; 3.完成信息化课程平台建设,依托网络平台,进行网络在线课程开发,完成90%以上专业主干课程网络课程开发; 4.进行各级精品课程开发建设,建成校级精品课程50门、海门市级精品课程20门、南通市级精品课程10门、省级精品课程2门; 5.建设校本教材20本,教师参编省规或国规教材10本; 6.培养一批双师素质的课程负责人,纳入名师建设体系; 7.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,充分发挥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。 三、主要任务 1.数字化平台和资源建设 建成信息化教学网络平台。课程建设均要依托信息化平台,平台是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。 强化精品课程、网络在线课程建设。通过自建和引进相结合,加大精品课程和网络在线课程建设,为“互联网+”混合式教学、翻转课堂教学等提供条件。面向社会提供共享资源,公开授课,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。 2.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设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广泛市场调研,专业教师座谈,学校讨论,专家论证,专家委员会的审批,滚动式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,确保课程体系的规范、完备。 开设的课程均应有课程标准,严禁无课程标准授课。公共基础必修课的课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。专业部每年组织专业骨干教师,针对原有专业课程标准进行适用性调研,对不符实际需求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,专家指导委员会审核,教务处备案后实施。专业部制定新增专业的课程标准,专家指导委员会审核,教务处备案后实施。 3.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团队建设,建立稳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团队。建立健全专业必修课程负责人制度,遴选责任心强、师德高尚、教学经验丰富、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。课程负责人担负组织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、交流研讨教学方式方法、保障团队教学水平提高的责任。积极从行业、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,实行专兼结合,使课程建设更贴近实际教学。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,进行名师建设、团队建设、梯队建设。 4.教材建设 立足本校,发挥学校学科和专业优势,鼓励教师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。积极扶持教师参与国家级规划教材、省级规划教材的撰写。加强实践课程教材建设,全覆盖实验课程、课程设计、实习实践教学环节,校本、国规教材。校企合作共同研发应用性的校本教材。 5.教学方法建设 课程团队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研究,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开展专题性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方面的研讨。定期组织公开课、观摩课等教研活动。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,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内容。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,相关的教学大纲、教案、课件、视频、习题、实验指导等进入网络教学平台,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。 6.课程教学质量建设 构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,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,以评促教,以评促建,提升教师教学水平,促进课程建设,保障人才培养质量。按课程类别开展学生评教、同行评教、管理人员评教。 四、保障措施 1.组织保障 课程建设以教研组为基础,组成校、系二级课程建设机构。 校级组织机构为教务处,每学期专门召开一次课程建设会议,讨论新增项目申报的评审立项,在建课程的检查、验收以及省、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选择立项、申报组织等事宜。 专业系成立系课程建设小组,由系主任、教学主任、专业负责人、课程建设负责人组成,负责本系课程建设的规划、组织、实施等工作。 2.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经费支撑课程建设,课程建设以项目的形式予以立项和配套经费。 3.机制保障 学校实行绩效管理机制,各建设项目严格督查机制,分常规检查、中期检查、结题验收,并纳入系部和教师考核范畴。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二○一五年十二月
|